【叶脉空间】网页素材、博客装饰、在线工具、生活百科、唯美音画 —— 最实用、最简便、最多样的网页助手平台
泡茶秘诀_休闲_【叶脉空间】——网页素材、博客装饰、在线工具、生活百科、唯美音画—— 最实用、最简便、最多样的网页助手平台
当前位置:首页 > 百科 > 才艺娱乐 > 休闲 > 详细内容
泡茶秘诀
阅读次数:433  字体大小: 【】 【】【
           有人说这泡茶很好,越泡越甘,其实只要做出甘味的茶都有这种现象,前几泡只是因为其他味道太重而淹没了甘味,待苦涩等味道降低后,甘味自然显现。
        
                  一、泡好茶的四个层级
             1、茶汤浓度:就是指喝在嘴里,口腔整体感受到的冲击力道。在茶汤的浓度达到一般人喜欢接受的程度之后,泡茶人还要进一步
泡出稠度、泡出立体感、泡出个性。
              2、泡出稠度:就是让每种水可溶物都按我们希望的比例溶物,如此喝来就会有食之有物的感觉。如果这食之有物的感觉太强了,我们就说这茶泡得太浓了,反之,就会说太淡了。
            3、泡出立体感:就是把这泡茶的各个层面都充分地表现出来,如它的香气、它的苦涩、它的甘醇等等。如果使用的水温超过这泡茶的
所需温度,苦涩味的成分溶出较多,虽然浓度已达到标准,但喝起来的味觉却是片面的,只是苦味偏重,其他滋味尚来不及显现,也就是所谓的不够立体感。在这种现象之下的浓度如果太强,我们既直呼为“泡苦了”或是“泡苦涩了”。
            4、泡出个性:就是要把该种茶的独特风格表现出来。绿茶像一片秧苗,绿意盎然,如婴儿般娇嫩而又极富生命力;清茶(包种茶)像一片草原,青春活泼,有如朝气蓬勃的少年;冻顶像一片森林,宛如已成栋梁的青年,能承担重任;铁观音恰似壮年,像崇山峻岭,颇具阳刚之美;白毫乌龙犹如温柔的女性,像满园玫瑰,娇艳美丽。红茶则像深秋的枫树林,宁静、慈祥而温暖;普洱茶像深山古刹,深沉而醇厚。所以泡茶要先了解茶的属性,然后以合适它的壶质、水温,配合茶量与时间,把应有的风格表现出来。不能依自己既有的主观,
将什么茶都泡成同一个样子。
            二、倒干程度对茶汤的影响
          泡茶时每道茶都要倒干,以免留在壶里的茶汤影响下一道茶汤浓度的控制。有人认为每次留一些茶汤在壶内与下一道茶混合,茶汤的浓度比较平均。但这只是大致上的做法,因为很难确切知道留有多少茶汤在壶内,而且前后泡间隔的时间也不容易掌握。
至于倒干的程度,就是要一秒以上才滴一滴的情况,将壶放回桌上时,从茶渣底部是看不到有剩余的茶汤才是。我们有过将茶汤倒入茶盅或直接分倒入杯时,无法将茶汤全部倒完,就将剩下的茶汤倒掉的情形。这样做是可以保住下一道茶的完整性,但将泡好的茶倒掉是有悖茶道精神的。最好的方法是控制好茶汤的份量,使得一次可以全部将茶汤倒出。实在倒不完,只好留在壶内,下一道时以缩短时间来补救,并少冲一点水,使得茶汤可以倒干。有时也会遇到故意不倒干的情形,那就是发现泡得太浓了,最后的一些茶汤或几滴茶汤就留在壶内。这是补救的方法之一,总比将剩下的茶汤倒掉要好。先顾好这一泡,下一道再设法调整。将茶汤倒出后,倘若是全部倒入茶盅内,一巡喝不完可以待下巡再喝,或是与下一道的茶汤混合后再饮用。
             三、汤量在数泡间的变化
            一把容量200CC的茶壶,泡出的茶汤并不是200CC,因为茶叶会占据一部份空间,也会吸掉一些泡茶用水。若只是冲泡一次,茶叶用量不多,泡出的茶汤减少有限,可以忽略不计,但若一壶茶欲泡5~6道,那就得注意茶汤减少的幅度,否则泡到后面几道,茶汤将有可能不够分配。
      减少的幅度是依置茶量、泡数与茶况而定的,茶量放得越多、冲泡越多次,汤量减少得就越多;外形紧结度高的茶、茶青成熟度高的茶,汤量减少的幅度越大,最多时,第5道的汤量会比第一道减少20%,所以在分茶时,每杯的汤量要一次比一次少,免得后面几位客人没茶喝。
           四、看汤色以控制浓度之法
          当用盖碗泡茶,可以打开盖子,拨动一下茶汤以判断茶汤是否到了适当浓度;以壶泡茶时,可以利用倒茶时观看茶汤的颜色,若太淡了,倒慢一点,或放下来待会儿再倒,若太浓了,倒快一点,或剩下一些不要倒。这些都是控制茶汤浓度简单可行的方法。
          但是,建议最好不使用看汤色的方法,因为当遇到第一次冲泡的茶时,很难知道怎样的汤色才是应有的浓度。还有就是汤色本身容易产生误差,如泡茶环境的光线不同,色泽也会有变动,甚至有些场合无法看到汤色。还可以从另外一个角度来看汤色,那就是数道茶汤间的颜色变化。假如泡了五道,可以从每道中都留下一杯茶汤,如果这五杯茶汤的颜色都一模一样,并不表示每道的茶汤浓度都很一致,而是有点下滑,应该有阶梯式的变化才好。如果是轻焙火(三分火以内)或不焙火的茶,汤色应该越往后越加重“红”的效果,也就是每道茶汤会变得红一些,
不论是轻发酵还是重发酵。 如果是中焙火以上的茶,那应该是一面逐渐降低“黑”的成分,一面渐次增加“红”的效果,也就是每道茶汤变得不那么黑,而是变得亮而红,这类茶大多属于中发酵的叶茶类。在作这种比较时,要使用同一样式与色泽的杯子,每道所留的汤量也要一样多,
这样才能客观体现汤色在同一标准条件下的变化。
          值得留意的是,茶汤放久后会因氧化的关系变得更红,浸泡时也是同样的道理 ,浸泡时间越久的茶汤,红色的比重也会增加。另一方面,经焙火的汤色会比较暗,而变暗的程度会因茶汤的稠度降低而减弱。
            五、如何控制茶汤浓度
          如何将茶控制在适当的浓度,第一种方法是把茶汤与茶渣分离,第二种方法是应用“水可溶物充分溶解”的泡茶方式。所谓水可溶物充分溶解的泡茶方式就是让茶叶中所含的“水可溶物”充分溶解后正好是茶汤的标准浓度,再继续浸泡也变浓不到哪里去,所以可不必考虑茶汤、茶渣分离的问题。至于继续浸泡下去茶汤会变得太浓的情况,我们就采用茶汤、茶渣分离法,在适当的时机将茶汤与茶渣分离,有三种方法:
            1、是在一个容器内泡茶,达到适当浓度后将茶汤全部倒到另外一个容器内,如:公道杯等。
             2、是将茶叶放入滤网,再将滤网放入容器内浸泡,到达适当浓度后将滤网连同茶叶一块取出。
            3、是在一个容器内泡茶,当达到合适浓度后将茶汤全部倒入一个或数个杯子内,在倒入数个杯子时,得使用“平均倒茶法”。
          何谓平均倒茶法?假如是要倒四杯茶,分成来回两趟倒完,第一杯先倒1/4,第二杯倒2/4,第三杯倒3/4,第四杯倒满;然后往回倒,从第三杯、第二杯到第一杯,补满应有的茶汤。这样第一次较淡的茶汤补上第二次较浓的茶汤,每杯几乎可以达到浓度的平均。有人分数道来回倾倒,不但浓度不见得更平均,动作也显得繁琐。
            除了上述方法外,“浓缩茶法”也可以视为是控制茶汤浓度的方法。首先将茶浸泡至双倍的浓度,放置至常温,应用时倒半杯浓缩茶,再加半杯热开水,这样就可以享受到一杯适当浓度、温度适口的茶了。之所以要将浓缩茶放至常温是为了预防茶汤长时间保持在高温的情况下会产生闷味,这也是为什么会有“浓缩茶法”的原因,否则泡一大桶茶放在保温桶里,或以小火保温不就得了。另一种方法就是将浓缩茶保存在低温的地方,这样可以使茶汤用得更久且不会变坏,只是在加一倍的热水稀释时,恐怕汤温依然不够高。
          所以,在需要低温保存的时候,如天气热或带至远地使用时,可将浓缩茶的浓度加大,如1/3杯的浓缩茶加2/3杯的热水,或提高热水的温度,或将饮用的杯子事先烫过。
            六、太浓或太淡时,对下一道茶的影响
          这里会有一个误区,一般人会有这样的想法:这一泡太浓了,下一道就得缩短时间;这一泡太淡了,下一道就得增加时间。但要留意,上述的概念仅仅是针对茶汤而言,而在泡法上却恰恰相反。所以正确的做法应该是:由于这一泡太浓了,已将茶叶的水可溶物溶出太多,所以下一道应浸泡得比正常时更多的时间,否则会太淡。相反的,如果这一泡太淡了,表示有更多的水可溶物还留在茶叶内,所以下一道浸泡的时间应比正常时更短。
           七、茶汤温度与口感的关系
            1、香气在不同温度下的表现
            一般来说,茶汤的温度高时,香气比较活泼,所以无论是欣赏茶干的香,还是浸泡后“叶底”的香,或是茶汤表面散发出来的香,都要趁热而为之。但由于组成香的元素太多、太复杂,有些香在高温时挥发得最旺盛,或表现的最让人喜欢,有些香则要在温度稍降低后才表现得最好。
            2、香的含量与组合
          香气的含量多时,挥发的延续性比较长;香的组合完整时,闻来较具立体感。茶香在不同的温度下,还会显现不同的类型,这也提供了茶叶质量鉴定的重要参考数据,有人说:冷了还香的茶,是好茶。
             3、最佳的赏香时机
          由于不同的茶类会有不同的特质,其香气成分也应是特有的,所以有些茶在稍微烫嘴的温度下提供最佳的赏香时机,如冻顶、铁观音、武夷水仙等;有些茶则在适口的温度下表现得最好,如白毫乌龙、白毫银针、白牡丹等。遇到汤温稍降香气反而好时,茶泡好后,稍等片刻才倒给客人喝,或倒至杯内稍等片刻才端给客人。这时的杯子与茶盅就不需要“烫杯”或“温盅”了。
             4、口腔内的赏香
          茶香到了口腔内还要与茶味再次被享用,如果把香气排除在外,茶汤就没那么好喝了。茶香在口腔内的感受部位偏向于上颚,所以香气
含量多的茶,茶汤咽下后,上颚的感受会存续很久。
            5、苦涩味、甘味与温度
          至于茶味部分,苦涩味被感知的强弱与汤温的高低成反比,也就是温度高时,苦涩味在感受上不那么强烈,所以苦涩味强的茶要趁热喝。有些茶的苦味较强,若属品种或茶性使然,其感受部位是偏向于上颚;若属原料或制作不良造成,其感受部位是在喉头。前者会比较快速转化而消失,后者会迟迟不散。当苦味减弱后,甘味会显现出来,就是所谓的回甘或喉韵。甘味在温度稍降后反而感觉明显,所以苦涩味强时,甘味往往不易察觉,多泡几道,让苦涩味转弱后,即使汤温降低,甘味反而不减。



选摘自网络

  




        

   本空间所有内容、链接皆选摘自网络,若有不妥,敬请留言!由中网提供网站空间与技术支持,京ICP备10048112号。